锡矿山地质发展简史-锡矿山有什么之称
2024-02-07 admin 【 字体:大 中 小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锡矿山地质发展简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锡矿山地质发展简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一)碳酸盐岩型——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
锡矿山锑矿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开采于明末清初,因锑误认为锡而得名“锡矿”。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就地加工冶炼,是中国最大的锑产业基地。锡矿山锑矿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原新化县)东北约15公里处。
中国湖南锡矿山式锑矿床又称为碳酸盐岩型沉积 - 改造层控锑矿床 ( 孙延绵,1999) ,一般赋存于浅海相陆源碎屑岩 - 碳酸盐岩建造中,大多数矿床以灰岩、白云岩或燧石岩为主要容矿岩石,以围岩硅化为显著特征。
湖南冷水江市不仅锑矿资源丰富,而且锑产品的生产量居全国第一。甘肃也有丰富的锑矿资源,年获锑白500吨,用作塑料和纺织品的阻燃剂。贵州省东部近年探明一个大型(储量大于10万吨)锑矿——半破锑矿。
锡矿山热液型锑矿床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地处华南褶皱系赣湘桂粤褶皱带。该矿床累计探明锑矿储量超过100万吨。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坑道可见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中下石炭统分布于矿区外围。
主要控矿断裂延伸至北部白云岩—芦茅塘背斜、温塘—铜车坝背斜一带,背斜西翼近F75断裂下盘是寻找交错类型矿体的有利部位,背斜与北东向次级断裂交汇部位是寻找层状、似层状矿体有利部位。
2、板块运动和变化的地质过程
地球的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岩石薄层,主要由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山脉、大洋和大陆不断形成和改变。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
海洋板块运动向大陆板块靠近。海洋板块运动位置低,较坚硬;大陆板块位置高,较柔软。海洋板块运动撞击大陆板块会下切到地幔,熔化成岩浆,大陆板块会隆起成山脉;撞击时,往往发生地震和火山。
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结果)。
岩石图板块可以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岩石圈板块是刚性的,它可以进行长距离的应力传递,板块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边界上,而板块内部则比较稳定。地球的表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不是必需的)。
3、重力驱动区域流体运移成矿及锡矿山锑矿床成矿概念模型
古流体受重力驱动沿着区域含水层由盆地的南部、北部边缘向锡矿山位置(盆地内部)运移、汇聚。古流体在盆地内部运移过程中不断与岩石发生相互作用,萃取地层中的成矿锑元素等,逐渐演化为锑矿成矿流体。
古流体在沿着区域含水层由盆地边缘向锡矿山位置运移过程中,流体与岩石不断发生水岩相互作用,淋滤、萃取地层中的成矿元素Sb,使得古流体逐渐演化为锑矿成矿流体。
因此,至少对中低温层控矿床和油气矿藏而言,重力驱动系统应对成矿有重要意义。 浮力驱动流体体系 地壳中自由对流单元的发育受由流体质量密度差异导致的浮力驱动系统控制,而流体的温度和浓度变化则是产生其质量密度差的主要因素。
在研究中,我们力图将反映构造应力驱动的构造应力场与流体运移的物质场直接联系起来,探讨流体运移的方向和速度。为此,地质力学模拟实验室引入了运移势场的概念,建立了应力驱动、流体应力及运移势场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
4、一个典型的地质分析:锡矿山锑矿田成矿分析
我们对区域地质背景、矿田地质概况、矿体地质特征、深部控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由浅部至深部,断裂构造及旁侧的次级节理、裂隙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逐渐增强,背斜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为明显的构造分层控矿。
古流体在沿着区域含水层由盆地边缘向锡矿山位置运移过程中,流体与岩石不断发生水岩相互作用,淋滤、萃取地层中的成矿元素Sb,使得古流体逐渐演化为锑矿成矿流体。
根据矿体形态、成矿作用方式、控矿条件和矿石建造等分类。钟汉、姚凤良主编的 《金属矿床》( 1987) ,将锑矿床分为 3 个类型,即: ①层状、似层状锑矿床; ②热液脉状锑矿床; ③红土层中的残积锑矿床。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这种区域古流体是一种来源于大气降水的低温、低盐度、偏碱性的还原性地质流体。古流体包裹体特征与锡矿山锑矿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极为相似,锑矿成矿流体是由区域古流体演化而来。
5、以矿业需求为主导的地质工作发展阶段
世纪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适应城市、农业、环境、健康、军事、旅游、休闲等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相应的地质工作领域逐步得到拓展,地质工作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工业化阶段,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形成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体系,矿产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二阶段:发展——“传统”找矿(1901~1944年)在这一阶段,基本持续上一阶段的水平,主要依据地表露头找矿。
地质工作的投入产出大致经过3个阶段,如表7-1所示。
地质工作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奠基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落后,各类矿山开采的规模都很小,国民经济对地质工作没有太多的需求,地质工作根本列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锡矿山地质发展简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锡矿山地质发展简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